CH13-行为型-中介者
模式动机
- 在用户与用户直接聊天的设计方案中,用户对象之间存在很强的关联性,将导致系统出现如下问题:
- 系统结构复杂:对象之间存在大量的相互关联和调用,如有一个对象发生变化,则需要跟踪那些与该对象关联的其他所有对象,并进行适当处理。
- 对象可用性差:由于一个对象和其他对象具有很强的关联,如没有其他对象的支持,一个对象很难被另一个系统或模块复用,这些对象表现出来更像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职责较为混乱。
- 系统扩展性低:增加一个新的对象需要在原有对象上增加引用,增加新的引用关系也需要调整原有对象,系统耦合度高,对象操作不灵活,扩展性差。
- 在面向对象的软件设计与开发过程中,根据“单一职责原则”,应该尽量将对象细化,使其只负责或呈现大一的职责。
- 对于一个模块,可能有很多对象构成,而且这些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相互的引用,为了减少对象两两之间复杂的引用关系,使之成为一个松耦合的系统,我们需要使用中介者模式,这就是该模式的动机。
模式定义
中介者模式(Mediator Pattern):用一个中介对象来封装一系列对象交互,中介者使各个对象不需要直接的相互引用,从而使其耦合松散,而且可以独立的改变他们之间的交互。中介者模式又称为调停者模式,是一种对象行为型模式。
模式结构
包含四种角色:
- Mediator:抽象中介者
- ConcreteMediator:具体中介者
- Colleague:抽象同事类
- ConcreteColleague:具体同事类
类图
时序图
模式分析
中介者模式可以使对象之间的关系数量急剧减少。
中介者承担两方面的职责:
- 中转作用(结构性):通过中介者提供的中转作用,各个同事对象之间就不需要再进行显式引用,当需要和其他同事进行通信时,通过中介者即可。该中转作用属于中介者在结构上的支持。
- 协调作用(行为性):中介者可以更进一步的对同事之间的关系进行封装,同事可以一致的和中介者进行交互,而不需要指明中介者需要怎么做,中介者根据封装在自身内部的协调逻辑,对同事的请求进行进一步处理,将同事成员之间的关系行为进行分离和封装。该协调作用属于中介者在行为上的支持。
优点
- 简化了对象之间的交互
- 将各同事解耦
- 减少子类生成
- 可以简化各同事类的设计和实现
缺点
在具体中介类中包含类同事之间的交互细节,可能会导致具体中介类非常复杂,使系统难以维护。
适用场景
- 系统中对象之间存在复杂的引用关系,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结构混乱且难以理解。
- 一个对象由于引用了其他很多对象并且直接和这些对象通信,导致难以复用该对象。
- 想通过一个中间类来疯转多个类中的行为,而又不想生成太多的子类。
- 交互的公共行为,如果需要改变行为可以增加新的中介者类。
模式应用
MVC 架构中的控制器:Controller 作为一个中介者,它负责控制试图对象 View 和模型对象 Model 之间的交互。
Feedback
Was this page helpful?
Glad to hear it! Please tell us how we can improve.
Sorry to hear that. Please tell us how we can impr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