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04-性能优化

使用 Explain 进行分析

Explain 用来分析 SELECT 查询语句,开发人员可以通过分析 Explain 结果来优化查询语句。

Explain 结果中的字段含义:

  • select_type : 查询类型,有简单查询、联合查询、子查询等

    • SIMPLE, 表示此查询不包含 UNION 查询或子查询
    • PRIMARY, 表示此查询是最外层的查询
    • UNION, 表示此查询是 UNION 的第二或随后的查询
    • DEPENDENT UNION, UNION 中的第二个或后面的查询语句, 取决于外面的查询
    • UNION RESULT, UNION 的结果
    • SUBQUERY, 子查询中的第一个 SELECT
    • DEPENDENT SUBQUERY: 子查询中的第一个 SELECT, 取决于外面的查询. 即子查询依赖于外层查询的结果
  • table:查询涉及的表或衍生表

  • partitions:匹配的分区

  • type:访问类型,表示MySQL在表中查找所需行的方式。

    • ALL:Full Table Scan, MySQL将遍历全表以找到匹配的行;
    • index:Full Index Scan,和 ALL 类型类似, 只不过 ALL 类型是全表扫描, 而 index 类型则仅仅扫描所有的索引, 而不扫描数据;
      • 所要查询的数据直接在索引树中就可以获取到, 而不需要扫描数据. 当是这种情况时, Extra 字段 会显示 Using index.
    • range:表示使用索引范围查询, 通过索引字段范围获取表中部分数据记录. 这个类型通常出现在 =, <>, >, >=, <, <=, IS NULL, <=>, BETWEEN, IN() 操作中;
      • typerange 时, 那么 EXPLAIN 输出的 ref 字段为 NULL, 并且 key_len 字段是此次查询中使用到的索引的最长的那个;
    • ref:表示上述表的连接匹配条件,即哪些列或常量被用于查找索引列上的值;
      • 此类型通常出现在多表的 join 查询, 针对于非唯一或非主键索引, 或者是使用了 最左前缀 规则索引的查询;
    • eq_ref:类似ref,区别就在使用的索引是唯一索引,对于每个索引键值,表中只有一条记录匹配,简单来说,就是多表连接中使用primary key或者 unique key作为关联条件;
      • 此类型通常出现在多表的 join 查询, 表示对于前表的每一个结果, 都只能匹配到后表的一行结果. 并且查询的比较操作通常是 =, 查询效率较高;
    • const/system:当MySQL对查询某部分进行优化,并转换为一个常量时,使用这些类型访问。如将主键置于where列表中,MySQL就能将该查询转换为一个常量,system是const类型的特例,当查询的表只有一行的情况下,使用system;
    • NULL:MySQL在优化过程中分解语句,执行时甚至不用访问表或索引,例如从一个索引列里选取最小值可以通过单独索引查找完成。
  • possible_keys:此次查询中可能会被选用的索引,不一定真正用到。

  • key:此次查询中真正使用到的索引。当为复合索引时,不确定是否被充分使用。

  • key_len:表示索引中使用的字节数,用来计算索引是否被充分使用,不损失精确性的情况下,长度越短越好。

    • key_len=字符长度*字节数+类型+是否允许为空
    • 索引是否充分使用:复合索引每个列都需要计算,所有索引列都生效了才是充分利用。
    • 计算规则:
      • 字节数相关:长度、字符编码、类型(int+0,char+0,varchar+2)、是否允许为空(空+1,非空+0);
      • int类型字节数为4;
      • char和varchar的长度是指字符数,一个字符在编码gbk为2个字节、utf-8为3个字节,需要:字符数*字节。
    • name varchar(50):表示是varchar类型,长度为50,允许为空,假设是utf8编码
      • key_len=50*3+2+1=153
    • emp_no int(255):表示int类型,字节数为4,允许为空,跟长度和编码无关
      • key_len=4+0=4
  • ref:哪个字段或常数与 key 一起被使用

  • rows : 预估扫描的行数

  • filtered:表示此查询条件所过滤的数据的百分比

  • Extra

    • Using where:意味着全表扫描或者在查找使用索引的情况下,但是还有查询条件不在索引字段当中。
      • 查询条件中的相关列,不是索引字段, 全表扫描后,通过Using where过滤获取所需的数据**。**
      • 由于索引未覆盖所有查询条件,在存储引擎返回记录后,仍然需要过滤数据。
      • WHERE筛选条件不是索引的前导列,导致不走索引,而走全表扫描。
    • Using index:表示直接访问索引就能够获取到所需要的数据(覆盖索引),不需要通过索引回表;
    • Using index condition:会先条件过滤索引,过滤完索引后找到所有符合索引条件的数据行,随后用 WHERE 子句中的其他条件去过滤这些数据行;
    • Using where; Using index:表示在索引的扫描过程中,也是需要过滤数据的(Index First Key 、Index Last Key),其实表扫描和索引扫描也是很类似的。只是发生的层面不一样。
    • Using temporary:表示MySQL需要使用临时表来存储结果集,常见于排序和分组查询。
    • Using filesort: MySQL中无法利用索引完成的排序操作称为“文件排序”。

Extra 细节参考:https://www.cnblogs.com/kerrycode/p/9909093.html

使用 Explain Analyze 进行分析

MySQL 8.0.18 包含一个全新的功能 EXPLAIN ANALYZE,用来分析和理解查询如何执行。

**EXPLAIN ANALYZE 是什么?**EXPLAIN ANALYZE 是一个用于查询的分析工具,它向用户显示 MySQL 在查询上花费的时间以及原因。它将产生查询计划,并对其进行检测和执行,同时计算行数并度量执行计划中不同点上花费的时间。执行完成后,EXPLAIN ANALYZE 将输出计划和度量结果,而不是查询结果。这项新功能建立在常规的 EXPLAIN 基础之上,可以看作是 MySQL 8.0 之前添加的 EXPLAIN FORMAT = TREE 的扩展。EXPLAIN 除了输出查询计划和估计成本之外,EXPLAIN ANALYZE 还会输出执行计划中各个迭代器的实际成本。

如何使用

我们将使用 Sakila 样本数据库中的数据和一个查询举例说明,该查询列出了每个工作人员在 2005 年 8 月累积的总金额。查询非常简单:

mysql>SELECT first_name, last_name, SUM(amount) AS total
FROM staff INNER JOIN payment
  ON staff.staff_id = payment.staff_id
     AND
     payment_date LIKE '2005-08%'
GROUP BY first_name, last_name;

+------------+-----------+----------+
| first_name | last_name | total    |
+------------+-----------+----------+
| Mike       | Hillyer   | 11853.65 |
| Jon        | Stephens  | 12218.48 |
+------------+-----------+----------+
2 rows in set (0,02 sec)

只有两个人,Mike 和 Jon,我们在 2005 年 8 月获得了他们的总数。

EXPLAIN FORMAT = TREE 将向我们显示查询计划和成本估算:

mysql>EXPLAIN FORMAT=TREE
mysql>SELECT first_name, last_name, SUM(amount) AS total
FROM staff INNER JOIN payment
  ON staff.staff_id = payment.staff_id
     AND
     payment_date LIKE '2005-08%'
GROUP BY first_name, last_name;

-> Table scan on <temporary>
    -> Aggregate using temporary table
        -> Nested loop inner join  (cost=1757.30 rows=1787)
            -> Table scan on staff  (cost=3.20 rows=2)
            -> Filter: (payment.payment_date like '2005-08%')  (cost=117.43 rows=894)
                -> Index lookup on payment using idx_fk_staff_id (staff_id=staff.staff_id)  (cost=117.43 rows=8043)

但这并不能表明这些估计是否正确,或者查询计划实际上是在哪些操作上花费的时间。EXPLAIN ANALYZE 将执行以下操作:

mysql>EXPLAIN ANALYZE
mysql>SELECT first_name, last_name, SUM(amount) AS total
FROM staff INNER JOIN payment
  ON staff.staff_id = payment.staff_id
     AND
     payment_date LIKE '2005-08%'
GROUP BY first_name, last_name;

-> Table scan on <temporary>  (actual time=0.001..0.001 rows=2 loops=1)
    -> Aggregate using temporary table  (actual time=58.104..58.104 rows=2 loops=1)
        -> Nested loop inner join  (cost=1757.30 rows=1787) (actual time=0.816..46.135 rows=5687 loops=1)
            -> Table scan on staff  (cost=3.20 rows=2) (actual time=0.047..0.051 rows=2 loops=1)
            -> Filter: (payment.payment_date like '2005-08%')  (cost=117.43 rows=894) (actual time=0.464..22.767 rows=2844 loops=2)
                -> Index lookup on payment using idx_fk_staff_id (staff_id=staff.staff_id)  (cost=117.43 rows=8043) (actual time=0.450..19.988 rows=8024 loops=2)

这里有几个新的度量:

  • 获取第一行的实际时间(以毫秒为单位)
  • 获取所有行的实际时间(以毫秒为单位)
  • 实际读取的行数
  • 实际循环数

让我们看一个具体的示例,使用过滤条件的迭代器成本估算和实际度量,该迭代器过滤 2005 年 8 月的数据(上面 EXPLAIN ANALYZE 输出中的第 13 行)。

Filter: (payment.payment_date like '2005-08%')
(cost=117.43 rows=894)
(actual time=0.464..22.767 rows=2844 loops=2)

我们的过滤器的估计成本为 117.43,并且估计返回 894 行。这些估计是由查询优化器根据可用统计信息在执行查询之前进行的。该信息也会在 EXPLAIN FORMAT = TREE 输出中。

我们将从最后面的循环数开始。此过滤迭代器的循环数为 2。这是什么意思?要了解此数字,我们必须查看查询计划中过滤迭代器上方的内容。在第 11 行上,有一个嵌套循环联接,在第 12 行上,是在staff 表上进行表扫描。这意味着我们正在执行嵌套循环连接,在其中扫描 staff 表,然后针对该表中的每一行,使用索引查找和过滤的付款日期来查找 payment 表中的相应条目。由于 staff 表中有两行(Mike 和 Jon),因此我们在第 14 行的索引查找上获得了两个循环迭代。对于许多人来说,EXPLAIN ANALYZE 提供的最有趣的新信息是实际时间“ 0.464..22.767”,这意味着平均花费 0.464 毫秒读取第一行,而花费 22.767 毫秒读取所有行。平均时间?是的,由于存在循环,我们必须对该迭代器进行两次计时,并且报告的数字是所有循环迭代的平均值。这意味着过滤的实际执行时间是这些数字的两倍。如果我们看一下在嵌套循环迭代器(第 11 行)中上一级接收所有行的时间,为 46.135 毫秒,这是运行一次过滤迭代器的时间的两倍多。这个时间反映了整个子树在执行过滤操作时的根部时间,即,使用索引查找迭代器读取行,然后评估付款日期为 2005 年 8 月的时间。如果我们查看索引循环迭代器(第 14 行),我们看到相应的数字分别为 0.450 和 19.988ms。这意味着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使用索引查找来读取行上,并且与读取数据相比,实际的过滤成本相对低廉。实际读取的行数为 2844,而估计为 894 行。优化器错过了 3 倍的因素。同样,由于循环,估计值和实际值都是所有循环迭代的平均值。如果我们查看 schema,发现 payment_date 列上没有索引或直方图,因此提供给优化器的统计信息是有限的。如果使用更好的统计信息可以得出更准确的估计值,我们可以再次查看索引查找迭代器。我们看到该索引提供了更加准确的统计信息:估计 8043 行与 8024 实际读取行。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索引附带了额外的统计信息,而这些数据对于非索引列是不存在的。

那么用户可以使用这些信息做什么?需要一定的练习,用户才可以分析查询并理解为什么它们表现不佳。但是,这里有一些帮助入门的简单提示:

  • 如果疑惑为何花费这么长时间,请查看时间。执行时间花在哪里?
  • 如果您想知道为什么优化器选择了该计划,请查看行计数器。如果估计的行数与实际的行数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即,几个数量级或更多),需要仔细看一下。优化器根据估算值选择计划,但是查看实际执行情况可能会告诉您,另一个计划会更好。

EXPLAIN ANALYZE 是 MySQL 查询分析工具里面的一个新工具:

  • 检查查询计划:EXPLAIN FORMAT = TREE
  • 分析查询执行:EXPLAIN ANALYZE
  • 了解计划选择:OPTIMIZER TRACE

优化数据访问

0. 引擎逻辑

  • 当全表扫描速度比索引速度快时,MySQL会使用全表扫描,此时索引失效。
  • 表中存在多个索引时,即使where条件满足某个索引策略,MySQL查询优化器也不一定会使用该索引,可能使用其他索引,取决于性能。另外,当某个索引没有命中也不一定会走全表扫描,可能走其他索引。
  • 理论上索引对顺序是敏感的,也就是说where子句的字段列表需要讲究顺序,但是由于MySQL的查询优化器会自动调整where子句的条件顺序以匹配适合的索引,因此,允许我们不去刻意关注where子句的条件顺序。

1. 减少请求的数据量

  • 只返回必要的列: 最好不要使用 SELECT * 语句。
  • 只返回必要的行: 使用 LIMIT 语句来限制返回的数据。
  • 缓存重复查询的数据: 使用缓存可以避免在数据库中进行查询,特别在要查询的数据经常被重复查询时,缓存带来的查询性能提升将会是非常明显的。

2. 减少服务器端扫描的行数

最有效的方式是使用索引来覆盖查询。

覆盖索引:SQL只需要通过遍历索引树就可以返回所需要查询的数据,而不必通过辅助索引查到主键值之后再去查询数据(回表操作)。

3. 遵循最左前缀匹配

联合索引命中必须遵循“最左前缀法则”。即SQL查询Where条件字段必须从索引的最左前列开始匹配,不能跳过索引中的列。联合索引又称复合索引,类似于书籍的目录,多级的目录结构中子目录依赖于父级目录存在,也是遵循“最左前缀法则”。

联合索引INDEX idx_empno_birthdate_gender(emp_no,birth_date,gender)
等价建立的索引实际上联合索引idx_empno_birthdate_gender等价建立了三个索引:
- index_1(emp_no)
- index_2(emp_no,birth_date)
- index_3(emp_no,birth_date,gender)
联合索引命中的where条件字段列表- index_1命中:emp_no 或 emp_no,gender
- index_2命中:emp_no,birth_date
- index_3命中:emp_no,birth_date,gender
以上where子句查询条件联合索引idx_empno_birthdate_gender都会命中,只是使用的程度不一样(走的子索引不一样),因此,联合索引有“是否充分使用”衡量指标(key_len),当然使用最充分的条件是:所有字段都命中,即使用了index_3。

4. 范围查询字段放最后

联合索引定义时,尽量将范围查询字段放在最后(放在最后联合索引使用最充分,放在中间联合索引使用不充分)。使用联合索引时范围列(当前范围列索引生效)后面的索引列无法生效,同时索引最多用于一个范围列,如果查询条件中有多个范围列,也只能用到一个范围列索引。

5. 不对索引字段进行逻辑操作

在索引字段上进行计算、函数、类型转换(自动\手动)都会导致索引失效。

6. 尽量全值匹配

全值匹配也就是精确匹配不使用like查询(模糊匹配),使用like会使查询效率降低。

7. Like查询,左侧尽量不要加%

like 以%开头,当前列索引无效(当为联合索引时,当前列和后续列索引不生效,可能导致索引使用不充分);当like前缀没有%,后缀有%时,索引有效。

8. 注意null/not null 可能对索引有影响

在索引列上使用 IS NULL 或 IS NOT NULL条件,可能对索引有所影响。

  • 字段定义默认为NULL时,NULL索引生效,NOT NULL索引不生效;
  • 字段定义明确为NOT NULL ,不允许为空时,NULL/NOT NULL索引列,索引均失效;

列字段尽量设置为NOT NULL,MySQL难以对使用NULL的列进行查询优化,允许Null会使索引值以及索引统计更加复杂。允许NULL值的列需要更多的存储空间,还需要MySQL内部进行特殊处理。

9. 尽量减少使用不等于

不等于操作符是不会使用索引的。不等于操作符包括:not,<>,!=。

优化方法:数值型 key<>0 改为 key>0 or key<0。

10. 字符类型务必加上引号

若varchar类型字段值不加单引号,可能会发生数据类型隐式转化,自动转换为int型,使索引无效。

11. OR关键字左右尽量都为索引列

当OR左右查询字段只有一个是索引,会使该索引失效,只有当OR左右查询字段均为索引列时,这些索引才会生效。OR改UNION效率高。

12. OR关键字替换为 UNION

应尽量避免在 WHERE 子句中使用 OR 来连接条件,否则将导致引擎放弃使用索引而进行全表扫描,可以使用 UNION 合并查询:select id from t where num=10 union all select id from t where num=20。

他们的速度只同是否使用索引有关,如果查询需要用到联合索引,用 UNION all 执行的效率更高。多个 OR 的字句没有用到索引,改写成 UNION 的形式再试图与索引匹配。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否用到索引。

13. 避免使用 IN 或 NOT IN

IN 和 NOT IN 也要慎用,否则会导致全表扫描。对于连续的数值,能用 BETWEEN 就不要用 IN:select id from t where num between 1 and 3。

或者使用 JOIN 子查询或 EXISTS。

select num from a where num in(select num from b) 替换为 select num from a where exists(select 1 from b where num=a.num)。

14. 控制索引数量

索引固然可以提高相应的 SELECT 的效率,但同时也降低了 INSERT 及 UPDATE 的效。因为 INSERT 或 UPDATE 时有可能会重建索引,所以怎样建索引需要慎重考虑,视具体情况而定。一个表的索引数最好不要超过 6 个,若太多则应考虑一些不常使用到的列上建的索引是否有必要。

15. 避免更新 clustered 索引数据列

因为 clustered 索引数据列的顺序就是表记录的物理存储顺序,一旦该列值改变将导致整个表记录的顺序的调整,会耗费相当大的资源。若应用系统需要频繁更新 clustered 索引数据列,那么需要考虑是否应将该索引建为 clustered 索引。

16. 尽量使用数字型字段

若只含数值信息的字段尽量不要设计为字符型,这会降低查询和连接的性能,并会增加存储开销。

17. 尽可能的使用 varchar, nvarchar

使用 varchar, nvarchar 代替 char, nchar。因为首先变长字段存储空间小,可以节省存储空间,其次对于查询来说,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字段内搜索效率显然要高些。

18. 仅返回需要的列

最好不要使用返回所有:select * from t ,用具体的字段列表代替 “*”,不要返回用不到的任何字段。

19. 使用表别名 ALIAS

当在 SQL 语句中连接多个表时,请使用表的别名并把别名前缀于每个 Column 上。这样一来,就可以减少解析的时间并减少那些由 Column 歧义引起的语法错误。

20. 使用“临时表”暂存中间结果

简化 SQL 语句的重要方法就是采用临时表暂存中间结果。但是临时表的好处远远不止这些,将临时结果暂存在临时表,后面的查询就在 tempdb 中了,这可以避免程序中多次扫描主表,也大大减少了程序执行中“共享锁”阻塞“更新锁”,减少了阻塞,提高了并发性能。

21. 查询语句使用 nolock

一些 SQL 查询语句应加上 nolock,读、写是会相互阻塞的,为了提高并发性能。对于一些查询,可以加上 nolock,这样读的时候可以允许写,但缺点是可能读到未提交的脏数据。

使用 nolock 有3条原则:

  • 查询的结果用于“插、删、改”的不能加 nolock;
  • 查询的表属于频繁发生页分裂的,慎用 nolock ;
  • 使用临时表一样可以保存“数据前影”,起到类似 Oracle 的 undo 表空间的功能,能采用临时表提高并发性能的,不要用 nolock。

22. 控制查询涉及的表数量

不要有超过 5 个以上的表连接(JOIN),考虑使用临时表或表变量存放中间结果。少用子查询,视图嵌套不要过深,一般视图嵌套不要超过 2 个为宜。

23. 预计算

将需要查询的结果预先计算好放在表中,查询的时候再Select。这在SQL7.0以前是最重要的手段,例如医院的住院费计算。

23. IN 列表时值的顺序

在IN后面值的列表中,将出现最频繁的值放在最前面,出现得最少的放在最后面,减少判断的次数。

24. 尽量将数据的处理工作放在服务器上,减少网络的开销,如使用存储过程。

存储过程是编译好、优化过、并且被组织到一个执行规划里、且存储在数据库中的 SQL 语句,是控制流语言的集合,速度当然快。反复执行的动态 SQL,可以使用临时存储过程,该过程(临时表)被放在 Tempdb 中。

25. 服务器线程数量

当服务器的内存够多时,配制线程数量 = 最大连接数+5,这样能发挥最大的效率;

否则使用配制线程数量< 最大连接数,启用 SQL SERVER 的线程池来解决,如果还是数量 = 最大连接数+5,严重的损害服务器的性能。

26. EXISTS 判断是否存在

尽量使用 EXISTS 代替 select count(1) 来判断是否存在记录。count 函数只有在统计表中所有行数时使用,而且 count(1) 比 count(*) 更有效率。

27. 尽量使用 “>=”,不要使用 “>”

28. 批量执行插入或更新,不要逐条执行

JDBC 设置参数 rewriteBatchedStatements=true

29. 存储过程避免循环

例如:列出上个月的每一天,用 connect by 去递归查询一下,绝不会去用循环从上个月第一天到最后一天。

30. 选择最有效率的表名顺序

只在基于规则的优化器中有效:

Oracle 的解析器按照从右到左的顺序处理 FROM 子句中的表名,FROM 子句中写在最后的表(基础表 driving table)将被最先处理,在 FROM 子句中包含多个表的情况下,你必须选择记录条数最少的表作为基础表。

如果有 3 个以上的表连接查询,那就需要选择交叉表(intersection table)作为基础表,交叉表是指那个被其他表所引用的表。

31. 过滤掉无需 GROUP BY 的字段

可以通过将不需要的记录在 GROUP BY 之前过滤掉。下面两个查询返回相同结果,但第二个明显就快了许多。

低效:

SELECT JOB, AVG(SAL) 
FROM EMP 
GROUP BY JOB 
HAVING JOB = 'PRESIDENT' 
OR JOB = 'MANAGER' 

高效:

SELECT JOB, AVG(SAL) 
FROM EMP
WHERE JOB = 'PRESIDENT' 
OR JOB = 'MANAGER' 
GROUP BY JOB

32. SQL 语句用大写

Oracle 中总是先解析 SQL 语句,把小写的字母转换成大写的再执行。

36. 避免存储过程死锁

  • 在你的存储过程和触发器中访问同一个表时总是以相同的顺序;

  • 事务应经可能地缩短,在一个事务中应尽可能减少涉及到的数据量;

  • 永远不要在事务中等待用户输入。

37. 表变量优先于临时表

应尽量避免使用临时表,相反,可以使用表变量代替。大多数时候(99%),表变量驻扎在内存中,因此速度比临时表更快,临时表驻扎在 TempDb 数据库中,因此临时表上的操作需要跨数据库通信,速度自然慢。

38. 避免使用触发器

  • 触发一个触发器,执行一个触发器事件本身就是一个耗费资源的过程;
  • 如果能够使用约束实现的,尽量不要使用触发器;
  • 不要为不同的触发事件(Insert、Update 和 Delete)使用相同的触发器;
  • 不要在触发器中使用事务型代码。

39. 索引创建规则

  • 表的主键、外键必须有索引;
  • 数据量超过 300 的表应该有索引;
  • 经常与其他表进行连接的表,在连接字段上应该建立索引;
  • 经常出现在 WHERE 子句中的字段,特别是大表的字段,应该建立索引;
  • 索引应该建在选择性高的字段上;
  • 索引应该建在小字段上,对于大的文本字段甚至超长字段,不要建索引;
  • 复合索引的建立需要进行仔细分析,尽量考虑用单字段索引代替;
  • 正确选择复合索引中的主列字段,一般是选择性较好的字段;
  • 复合索引的几个字段是否经常同时以 AND 方式出现在 WHERE 子句中?单字段查询是否极少甚至没有?如果是,则可以建立复合索引;否则考虑单字段索引;
  • 如果复合索引中包含的字段经常单独出现在 WHERE 子句中,则分解为多个单字段索引;
  • 如果复合索引所包含的字段超过 3 个,那么仔细考虑其必要性,考虑减少复合的字段;
  • 如果既有单字段索引,又有这几个字段上的复合索引,一般可以删除复合索引;
  • 频繁进行数据操作的表,不要建立太多的索引;
  • 删除无用的索引,避免对执行计划造成负面影响;
  • 表上建立的每个索引都会增加存储开销,索引对于插入、删除、更新操作也会增加处理上的开销。另外,过多的复合索引,在有单字段索引的情况下,一般都是没有存在价值的;相反,还会降低数据增加删除时的性能,特别是对频繁更新的表来说,负面影响更大。
  • 尽量不要对数据库中某个含有大量重复的值的字段建立索引。

40. 主键设置

应该为数据库里的每张表都设置一个 ID 做为其主键,而且最好的是一个 INT 型的(推荐使用 UNSIGNED),并设置上自动增加的 AUTO_INCREMENT 标志。

41. 使用 InnoDB

  • myisam:
    • 应用时以读和插入操作为主,只有少量的更新和删除,并且对事务的完整性,并发性要求不是很高的。
  • InnoDB:
    • 事务处理,以及并发条件下要求数据的一致性。除了插入和查询外,包括很多的更新和删除。(InnoDB 有效地降低删除和更新导致的锁定)。
    • 对于支持事务的 InnoDB类 型的表来说,影响速度的主要原因是 AUTOCOMMIT 默认设置是打开的,而且程序没有显式调用 BEGIN 开始事务,导致每插入一条都自动提交,严重影响了速度。可以在执行 SQL 前调用 begin,多条 SQL 形成一个事物(即使 autocommit 打开也可以),将大大提高性能。

42. 选择合适的字段类型

**原则:**更小通常更好,简单就好,所有字段都得有默认值,尽量避免 NULL。

例如:数据库表设计时候更小的占磁盘空间尽可能使用更小的整数类型。(mediumint 就比 int 更合适)

比如时间字段:datetime 和 timestamp。datetime 占用8个字节,timestamp 占用4个字节,只用了一半。而 timestamp 表示的范围是 1970—2037 适合做更新时间。

MySQL可以很好的支持大数据量的存取,但是一般说来,数据库中的表越小,在它上面执行的查询也就会越快。

因此,在创建表的时候,为了获得更好的性能,我们可以将表中字段的宽度设得尽可能小。

例如:在定义邮政编码这个字段时,如果将其设置为 CHAR(255),显然给数据库增加了不必要的空间。甚至使用VARCHAR 这种类型也是多余的,因为 CHAR(6) 就可以很好的完成任务了。

同样的,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应该使用 MEDIUMINT 而不是 BIGIN 来定义整型字段,应该尽量把字段设置为 NOT NULL,这样在将来执行查询的时候,数据库不用去比较 NULL 值。

对于某些文本字段,例如“省份”或者“性别”,我们可以将它们定义为 ENUM 类型。因为在 MySQL 中,ENUM 类型被当作数值型数据来处理,而数值型数据被处理起来的速度要比文本类型快得多。这样,我们又可以提高数据库的性能。

重构查询方式

1. 切分大查询

一个大查询如果一次性执行的话,可能一次锁住很多数据、占满整个事务日志、耗尽系统资源、阻塞很多小的但重要的查询。

DELEFT FROM messages WHERE create < DATE_SUB(NOW(), INTERVAL 3 MONTH);
rows_affected = 0
do {
    rows_affected = do_query(
    "DELETE FROM messages WHERE create  < DATE_SUB(NOW(), INTERVAL 3 MONTH) LIMIT 10000")
} while rows_affected > 0

2. 分解大连接查询

将一个大连接查询分解成对每一个表进行一次单表查询,然后将结果在应用程序中进行关联,这样做的好处有:

  • 让缓存更高效。对于连接查询,如果其中一个表发生变化,那么整个查询缓存就无法使用。而分解后的多个查询,即使其中一个表发生变化,对其它表的查询缓存依然可以使用。
  • 分解成多个单表查询,这些单表查询的缓存结果更可能被其它查询使用到,从而减少冗余记录的查询。
  • 减少锁竞争;
  • 在应用层进行连接,可以更容易对数据库进行拆分,从而更容易做到高性能和可伸缩。
  • 查询本身效率也可能会有所提升。例如下面的例子中,使用 IN() 代替连接查询,可以让 MySQL 按照 ID 顺序进行查询,这可能比随机的连接要更高效。
SELECT * FROM tab
JOIN tag_post ON tag_post.tag_id=tag.id
JOIN post ON tag_post.post_id=post.id
WHERE tag.tag='mysql';
SELECT * FROM tag WHERE tag='mysql';
SELECT * FROM tag_post WHERE tag_id=1234;
SELECT * FROM post WHERE post.id IN (123,456,567,9098,8904);

语句执行顺序

以下是 SQL 中各个子句的语法顺序,前面括号内的数字代表了它们的逻辑执行顺序:

(6)SELECT [DISTINCT | ALL] col1, col2, agg_func(col3) AS alias
(1)  FROM t1 JOIN t2
(2)    ON (join_conditions)
(3) WHERE where_conditions
(4) GROUP BY col1, col2
(5)HAVING having_condition
(7) UNION [ALL]
   ...
(8) ORDER BY col1 ASC,col2 DESC
(9)OFFSET m ROWS FETCH NEXT num_rows ROWS ONLY;

也就是说,SQL 并不是按照编写顺序先执行 SELECT,然后再执行 FROM 子句。从逻辑上讲,SQL 语句的执行顺序如下:

  1. 首先,FROM 和 JOIN 是 SQL 语句执行的第一步。它们的逻辑结果是一个笛卡尔积,决定了接下来要操作的数据集。注意逻辑执行顺序并不代表物理执行顺序,实际上数据库在获取表中的数据之前会使用 ON 和 WHERE 过滤条件进行优化访问;
  2. 其次,应用 ON 条件对上一步的结果进行过滤并生成新的数据集;
  3. 然后,执行 WHERE 子句对上一步的数据集再次进行过滤。WHERE 和 ON 大多数情况下的效果相同,但是外连接查询有所区别,我们将会在下文给出示例;
  4. 接着,基于 GROUP BY 子句指定的表达式进行分组;同时,对于每个分组计算聚合函数 agg_func 的结果。经过 GROUP BY 处理之后,数据集的结构就发生了变化,只保留了分组字段和聚合函数的结果;
  5. 如果存在 GROUP BY 子句,可以利用 HAVING 针对分组后的结果进一步进行过滤,通常是针对聚合函数的结果进行过滤;
  6. 接下来,SELECT 可以指定要返回的列;如果指定了 DISTINCT 关键字,需要对结果集进行去重操作。另外还会为指定了 AS 的字段生成别名;
  7. 如果还有集合操作符(UNION、INTERSECT、EXCEPT)和其他的 SELECT 语句,执行该查询并且合并两个结果集。对于集合操作中的多个 SELECT 语句,数据库通常可以支持并发执行;
  8. 然后,应用 ORDER BY 子句对结果进行排序。如果存在 GROUP BY 子句或者 DISTINCT 关键字,只能使用分组字段和聚合函数进行排序;否则,可以使用 FROM 和 JOIN 表中的任何字段排序;
  9. 最后,OFFSET 和 FETCH(LIMIT、TOP)限定了最终返回的行数。

了解 SQL 逻辑执行顺序可以帮助我们进行 SQL 优化。例如 WHERE 子句在 HAVING 子句之前执行,因此我们应该尽量使用 WHERE 进行数据过滤,避免无谓的操作;除非业务需要针对聚合函数的结果进行过滤。

除此之外,理解 SQL 的逻辑执行顺序还可以帮助我们避免一些常见的错误,例如以下语句:

-- 错误示例
SELECT emp_name AS empname
  FROM employee
 WHERE empname ='张飞';

该语句的错误在于 WHERE 条件中引用了列别名;从上面的逻辑顺序可以看出,执行 WHERE 条件时还没有执行 SELECT 子句,也就没有生成字段的别名。

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操作就是 GROUP BY,例如:

-- GROUP BY 错误示例
SELECT dept_id, emp_name, AVG(salary)
  FROM employee
 GROUP BY dept_id;

由于经过 GROUP BY 处理之后结果集只保留了分组字段和聚合函数的结果,示例中的 emp_name 字段已经不存在;从业务逻辑上来说,按照部门分组统计之后再显示某个员工的姓名没有意义。如果需要同时显示员工信息和所在部门的汇总,可以使用窗口函数。

如果使用了 GROUP BY 分组,之后的 SELECT、ORDER BY 等只能引用分组字段或者聚合函数;否则,可以引用 FROM 和 JOIN 表中的任何字段。

还有一些逻辑问题可能不会直接导致查询出错,但是会返回不正确的结果;例如外连接查询中的 ON 和 WHERE 条件。以下是一个左外连接查询的示例:

SELECT e.emp_name, d.dept_name
  FROM employee e
  LEFT JOIN department d ON (e.dept_id = d.dept_id)
 WHERE e.emp_name ='张飞';
emp_name|dept_name|
--------|---------|
张飞     |行政管理部|

SELECT e.emp_name, d.dept_name
  FROM employee e
  LEFT JOIN department d ON (e.dept_id = d.dept_id AND e.emp_name ='张飞');
emp_name|dept_name|
--------|---------|
刘备     |   [NULL]|
关羽     |   [NULL]|
张飞     |行政管理部|
诸葛亮   |   [NULL]|
...

第一个查询在 ON 子句中指定了连接的条件,同时通过 WHERE 子句找出了“张飞”的信息。

第二个查询将所有的过滤条件都放在 ON 子句中,结果返回了所有的员工信息。这是因为左外连接会返回左表中的全部数据,即使 ON 子句中指定了员工姓名也不会生效;而 WHERE 条件在逻辑上是对连接操作之后的结果进行过滤。